在那女人必須蒙面的國度: 一個女醫師在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的行醫紀實 原文書名:In the land of invisible women : a female doctor's journey in the Saudi Kingdom作者:坎妲.艾哈邁德(QANTA A. AHMED)譯者:李見修適讀年齡:一般社會大眾頁數432P / 17X24cm / 平裝 / 黑白 / 橫排 定價:550元 定價:435元 ISBN:9789865949341 同類好書推薦: PP05 中東白手起家 GA04 伊拉克戰爭的兒童難民 (稻田出版)
本書特色 ★ 作者被紐約NY MOVES雜誌評選為2010年最有影響力的女性 ★《柯克斯書評》、《書單雜誌》、《出版人週刊》推薦 ★ 東海大學社會系 朱元鴻教授推薦 內容簡介 一趟追尋信仰、改變生命的朝聖之旅 一本深度認識伊斯蘭社會的迷人之作 一趟「文化衝擊」之旅 無預警的被美國拒絕延長簽證,坎妲.艾哈邁德,一位年輕的英國穆斯林女醫生,即將被流放。一時興起,她接下了沙烏地阿拉伯一個令人興奮的工作。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國度,一個她以為她理解的國度,一個她希望找到歸屬感的地方。她以為這不只是一份新工作,更是一個在異國冒險的機會。 然而,她卻受到了巨大的文化衝擊。 當一個信仰伊斯蘭教、卻是在英國受西方教育長大成人的女醫師,來到沙烏地阿拉伯王國行醫,這將是怎樣的一趟旅行? 是深入伊斯蘭文化的尋根之旅?還是考驗信仰的試煉之路? 當現代西方文明,遇上傳統伊斯蘭文化,在巨大的文化衝擊當中,坎妲.艾哈邁德卻發現了埋藏在衝突對立表象之下的溫柔。 「這本書是一位穆斯林女性深具洞察力的書寫,是閱讀伊斯蘭社會一條慧眼獨具的道路。」 ──東海大學社會系 朱元鴻教授推薦 國際好評 「用獨到的見解,描述沙烏地阿拉伯婦女神秘的世界……用寬容的眼光,審視與我們截然不同的社會底下,極端的矛盾──然後我們會發現,或許這與我們的社會也沒有太大的不同。」 ──《柯克斯書評》星級評價(Kirkus Review STARRED REVIEW) 「在這本令人驚艷的書裡,受過西方教育的穆斯林醫生將女性在沙烏地阿拉伯生活所會遇到的問題,活生生的帶到讀者的面前。我本身很少遇到如此赤裸的迴避、羞辱、種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但出人意料的是,艾哈邁德博士在被極端主義逼到角落時,也發現了溫柔,並展開一場尋回她穆斯林信仰、改變生命的朝聖之旅。」 ——《紐約雜誌》編輯兼撰稿人 蓋爾.希伊(Gail Sheehy) 「坎妲.艾哈邁德是一位巴基斯坦裔的英國人,31歲的她離開了紐約來到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在這裡她遭遇到許多不合理的壓迫與歧視,她有醫師執照,可以在急重症病房中使用ICU醫療儀器,卻因為身為女性,而不可以在這裡開車,而且她還必須把自己從頭到腳都用布蓋住。在這本書中,坎妲.艾哈邁德以身為穆斯林和女性主義者之姿,提出了睿智且深刻的評論,兼具包容與高度的批判性,為今日沙烏地上層階級的生活提供了深入的觀察,包括沙烏地女性與男性在戀愛、婚姻、養育後代、離婚、工作、交友等人生階段中所扮演的角色。在911之後,坎妲.艾哈邁德震懾於廣泛的反美主義。由西方名牌所搭建起來的消費主義,雖然略顯疲軟,但它仍在這本詳實的回憶錄中關於往來與衝突的篇章中佔據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所謂『現代vs.中古』、『凱迪拉克』(Cadillac) vs.『駱駝』(camel)的對立當中。」 ──漢賽爾.羅克曼(Hazel Rochman)《書單雜誌》(Booklist) 「這本回憶錄是航向一個複雜世界的旅程,讀者將會覺得迷人,偶爾也會有反感……本書是一本深刻且細膩的紀實,為讀者揭開一個大多數人一生都沒有機會窺見的神秘世界。」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推薦文 「從廿世紀初爭取婦女選舉權,西方婦女運動一個世紀以來成果斐然。然而對於今日在南亞、中東、非洲等廣大地區的婦女情境,西方女性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卻很難相干。在威權的穆斯林國度如埃及、蘇丹、葉門、沙烏地阿拉伯或伊朗,不易看到婦女運動熟悉的示威遊行、組織動員、遊說。然而我們卻不能說這裡沒有婦女運動,一種或許沒有領導中心、不太喧囂、卻是日常漸進式的強韌抗爭。婦女週、書展、影展、運動競賽,都可以成為刨掘父權結構的行動時機。為什麼塔里班要刺殺一個十四歲想要爭取受教育的少女馬拉拉?看似誇張卻很有啟示:蘇聯與英美軍事武力都摧毀不了的塔里班,深知他們真正的掘墓人:在一個女性普遍受高等教育的國度,塔里班不可能存活。本書作者坎妲.艾哈邁德醫師與馬拉拉一樣是巴基斯坦裔的穆斯林女性,而本書裡令人冷顫的宗教警察(見本書24章)則與塔里班同屬一個宗派勢力:Wahabi。我認為這將是未來半個世紀劇力萬鈞的鬥爭。這本書是一位穆斯林女性深具洞察力的書寫,是閱讀伊斯蘭社會一條慧眼獨具的道路。這是我推薦這本書的理由。」 ──東海大學社會系 朱元鴻教授推薦 作者介紹 坎妲.艾哈邁德博士(DR. QANTA A. AHMED)的童年在英格蘭度過,她在那裡就讀諾丁漢大學醫學院。之後到紐約受訓,擁有四項專科證照,包含內科、肺部疾病,重症監護醫學,以及睡眠障礙醫學。目前任職於查爾斯頓的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擔任助理醫學教授,她在那裡生活並行醫。 譯者簡介 李見修 台灣大學物理系、中央大學天文所畢業,德國慕尼黑大學天文物理博士。 喜愛閱讀原文書,因緣際會之下開始了翻譯工作。 目前從事科學研究,並利用閒暇時間進行翻譯。 目錄 Ch.1:在貝都因人的床畔 Ch.2:離開美國的時刻 Ch.3:我的新家─軍事基地 Ch.4:採買罩袍 Ch.5:蒙面和安全 Ch.6:獨自跳舞的沙烏地阿拉伯女子 Ch.7:蒙面的醫生 Ch.8:沙烏地阿拉伯的迷途男孩 Ch.9:一個父親的悲傷 Ch.10:上帝的邀請 Ch.11:回教的中心 Ch.12:走進光中 Ch.13:上帝的子民 Ch.14:百萬人潮所組成的巨輪 Ch.15:誤觸禁忌 Ch.16:找醫生 Ch.17:沙漠的女兒 Ch.18:下一站:赦免 Ch.19:星空下的禱告 Ch.20:在魔鬼和紅海之間 Ch.21:穆特威:身穿咖啡色服裝的男子 Ch.22:單身沙烏地阿拉伯男子 Ch.23:暴風雨前的平靜 Ch.24:清淨徒的怒火 Ch.25:沙烏地阿拉伯的齊瓦哥醫生 Ch.26:在沙烏地阿拉伯墜入愛河 Ch.27:請出示結婚證書 Ch.28:以眼還眼 Ch.29:王子、一夫多妻與貧民 Ch.30:沙烏地阿拉伯式離婚 Ch.31:沙烏地阿拉伯的離婚女子 Ch.32:沙烏地阿拉伯的慾望師奶 Ch.33:打造一個沙烏地阿拉伯女性外科醫生 Ch.34:辣媽 Ch.35:沙烏地阿拉伯的葛羅麗雅.史坦能 Ch.36:兒童戰士 Ch.37:沙烏地阿拉伯對九一一的看法 Ch.38:最後的時刻,最後的日子 後記:嚴峻的光輝 註解 參考書目 分組閱讀討論指南 致謝 內文試閱 〈Chapter 1在貝都因人的床畔〉 從醫院的瑣事中忙裡偷閒,我把目光轉向外面的世界。才上午十點,熱浪早已洶湧肆虐,灑水器正將珍貴的水珠澆灌在曬傷的草上,花瓣隨著夏瑪風搖曳,此時正是西北風最強勁的時刻。 在樹籬的陰影下,一名孟加拉工人正尋求庇蔭,免於太陽的荼毒,他拖著脫水的身軀,享用著午餐,頭上汗水淋漓的頭巾,是他在高溫之下唯一的慰藉;遠方有臺百萬賓士跑車呼嘯而過,捲起漫天沙塵。我透過口罩,對著自己的倒影微笑,倒映在擋風玻璃中的我,是穿著白色醫師袍的女子,我的外表跟以前在紐約執業時無異,而現在一切卻已不同。 我回到卡拉.奧泰比的身邊,她是我在沙烏地阿拉伯的第一位病人:貝都因人,看起來年過七旬,但沒人確定她究竟幾歲(在沙烏地阿拉伯,女性出生時並未登記)。她因肺炎而接受插管治療,病情沒有太大的起色。她正昏睡,對我的注視全無反應。同事正準備替她更換中央靜脈導管(置於深層血管的大型靜脈導管)。 在準備的同時,她身上的衣服被褪去,另一位醫師用沾了優碘的棉片在她古銅色的肌膚上消毒。這是個我曾進行過無數次的平凡流程,但在沙烏地阿拉伯,卻讓人如此詫異。她的軀體瞬間被藍色的無菌床巾所掩沒,我將視線往上移,卻發現她臉上依舊罩著黑色的面紗,彷彿她正在外頭的市場中,匆匆穿過一群閑晃的男人。這一幕震撼了我。 凹凸不平的面紗遮住她臉上每一處細節。黑色尼龍布正中央的凹陷處,是一張沒了牙的嘴,塑膠導管從中蜿蜒而出,穿出她的面紗(伊斯蘭傳統服飾,用於隱藏女性的美貌)。一條導管將呼吸器緊緊的與她的肺相連,另一條則將養分輸送到她的胃。導管與面紗交疊且不住顫動著,有時伴隨著輕聲嘆息,有時則是咳嗽聲。刺耳的聲音一次又一次的提醒我,在面紗底下是一位重病患者。透過黑色的尼龍,我可以看見在她眼皮上貼著的黑色眼罩。護士溫柔的拉起面紗的一角,讓醫生得以完成消毒工作。我沉醉的盯著她看,完全忘了消毒的流程。 在這片黑色尼龍軟布的深處,浮現一支更大的塑膠波浪管柱,這是主呼吸管。它順著病人的呼吸道蜿蜒而出,隨著每一次機器送入的氧氣發出嗖嗖聲響。在呼吸管的末端看不到病人的臉,而是一片空洞,好像呼吸器是在給這層面紗充氣,而非維持一個女人的呼吸。我學到,即使在極度病危的情況下,遮住女人的臉比什麼都來得重要。我注視著一切,陷入宗教與科技間的衝突。這是我的宗教,屬於我信仰裡的一部分。突然,我聽到背後傳來一陣激動的聲響。 在因手術而拉起來的帘子後面,有位家屬來回走動。他是患者孝順的兒子,時不時盯著我們看。看著他纖細的咖啡色手指不住的轉動念珠,我看得出來他很明顯是在擔心。我想他應該是擔心中央靜脈導管的植入手術,就像其他的家屬一樣。 他時不時的爆出飛快的阿拉伯語,要求護士聽從他的指示。我好奇他究竟是在要求什麼,一切都很順利,事實上,我們很快就要完成插管手術,我們幾乎要結束了,那麼他到底在擔心什麼? 我從疑惑中慢慢摸出了一點頭緒。每當外科醫生的袖子碰到病人的面紗,讓面紗滑動時,這個孩子就呈現一臉焦慮,這個看起來年約十九歲的孩子,一直痛苦的將眼神避開,深怕不經意看到母親全裸的身體,以及他這輩子第一次看到的女性乳房。 每當他下完命令之後,外科醫生的口罩底下總會接著傳來含糊的阿拉伯語,要求護士照做,並且把面紗固定好;外科醫生的口氣聽起來漠不關心,但這個兒子似乎被固定在一張不舒服、令人痛苦的網上,他焦慮的踱步,擔心母親的健康、擔心她的尊嚴,以及她對上帝的責任;她在面紗底下的病容,以及她隨著年齡而下垂的裸露乳房,形成了一幅令人難以想像的畫面,我跟這個阿拉伯的子民一樣感到困惑。 我凝視著除了臉上罩層紗之外全身裸露的病人,以及在一旁監督一切的脆弱兒子(我心想,為什麼不是女兒呢?)。在她因為麻醉而陷入深深昏迷的睡臉上所罩的面紗,讓我覺得非常困惑,我想上帝肯定不會要求她把身體也遮起來,不讓醫生檢查她的身體吧?一個失去意識、病重的穆斯林,是否跟一個意識清醒、身體健康的穆斯林一樣,要承擔同樣的責任呢?雖然我是個穆斯林女子,但我之前從未想過這個問題,我的辯論是內隱且孤獨的;在我身邊的人卻很清楚他們自己的義務:患者是女性,所以必須戴上面紗。外科醫生正在指導菲律賓籍護士,如何滿足患者兒子的要求;看得出來菲律賓籍護士很習慣面對這類問題;患者的兒子則從母親身上學到他的義務。只有我,如墜五里霧之中。 我更進一步的看著她,試著瞭解更多。纖細的手臂無力的垂在她仰躺的身側,手掌向上,瘦弱的三頭肌微微顫動;她看起來很矮,最多不過一百四十公分,在兩隻手掌上,我可以看到掌心有著藍色的斑點,這些是代表所屬部落的深色、圓形刺青;護士將面紗移開,保持呼吸道的暢通,將過去半個小時內所產生的,充滿氣泡的唾液給吸出。 現在,垂下的黑色尼龍布被移開了,我終於可以一睹奧泰比女士的芳容:飽經風霜的臉上滿布痛苦,凝結的淚珠從眼罩後面的眼皮中流出。我告訴護士準備一些止痛劑,同時看著無聲的眼淚在她凹陷的雙頰上蜿蜒流動,眼淚在這張受到沙漠中烈日鞭笞與強風侵蝕而變老的臉上聚集成小水窪。她的顴骨聳立;本應是牙齒聚集的地方,現在已是一片空洞;她的下巴突出,給人一種堅定、倔強的印象。我思忖她醒著時會是什麼模樣。 她臉上的記號掩飾了女性的特徵。現在我可以看到複雜的藍色刺青形成交叉的圖案,刺青在她臉頰的正中央交叉,就像在癌症患者身上做記號,來標示放射性療法的標靶部位,只不過這個叉來得大得多,在她的額頭上也有類似的符號,就在她禿掉的眉毛上交叉,呈現完美的對稱;這一切讓人痛苦的裝飾,難道只是為了在面紗被揭開之際,還能隱藏住女人的容貌嗎?我好奇這些符號所代表的意義,於是問了我的阿拉伯同事們。原來她是部落裡的長老,臉上的刺青代表她在部落裡的位階,同事們如此向我解釋,早已厭倦了我的好奇心;顯然他們已經看過無數帶有刺青的貝都因女子。對他們來說,奧泰比太太沒有任何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 她咖啡色的小手即使在睡夢中仍然握著拳。我把她的手指扳開,看到粗短、無血色的橘色指甲。我知道這顏色是來自指甲花;我看著自己抓住她的手,我那充滿光澤的黑色指甲,和她修剪過的橘色指甲形成強烈對比。我的手來自西方,而她則是來自東方,這兩者是如此的不同,但有著同樣愚蠢的念頭:改變我們指甲的顏色。 我因為發現彼此間第一個相似之處而無聲的微笑著。阿拉伯的貝都因女子經常在妝扮時使用這顏色──在手掌中塗上一些黏黏的深綠色指甲花液,然後緊緊的握拳,將指甲尖端深深的埋入這厚重的染料。女人們常常在睡前拿繩子緊緊的綁住手,只為了醒來的時候可以擁有橘色的指甲。奧泰比女士肯定在幾個禮拜前,當她的身體還無恙的時候做過這事。我把視線往上移,看著她凌亂、被汗水沾溼的頭髮,在髮絲上也見到了指甲花的痕跡,在與龐大的白色髮絲之間的戰爭中節節敗退。 在她圓滾的肚子上,有著無法解釋的傷痕,小小的、皺皺的,比旁邊的肌膚蒼白,綴滿她的腹部。這些傷痕均勻的分布在她的腹部右上方,看起來像是腹腔鏡手術的痕跡,但不該在這個部位才是,我想不到有什麼器械會留下這樣的痕跡,我抬頭看著同事,一臉困惑。 「她去找過巫醫──貝都因的治療師。他們都這麼做。我們常在肝病的患者身上看到這些記號。」他繼續說:「巫醫用燒紅的烙鐵去治療患者幾個月前開始的疼痛。」 我後來發現,有許多病人身上都帶有同樣的痕跡,通常是為了舒緩因肝臟發炎而加劇的苦痛。肝炎在沙烏地阿拉伯是很常見的疾病,而我的新工作地點,利雅德的法哈德國王國家護衛軍醫院,是治療肝臟病變的卓越醫療中心。在這裡,我們看到上百名肝臟出問題的病人。貧窮的病人常常略過沙烏地阿拉伯的諸多公立醫療中心,轉而尋求民俗療法,當他們來就診時,往往已病入膏肓。 所以,身處於我所熟悉、閃閃發亮、高科技的加護病房環境之中,我卻遇到未曾見過的事物,我被這個女人身上所揭露的古老療法深深困惑;更困擾我的是,在這個信奉回教、推崇知識進步的宗教國家中,巫醫和異教術士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我的思緒在兒子不斷幫母親蓋上面紗時飄蕩,即使她是如此病重,他仍舊堅持幫她蓋上面紗。難道他看不出來,在這個當下,她的生命隨時都有可能消逝,而面紗是最無關緊要的一件事嗎?難道他不知道上帝充滿憐憫、寬容和理解,絕對不會在這樣的情況下對面紗一事挑剔嗎?我甚至懷疑上帝會在任何情況下在意面紗。 我甚至覺得在手術中罩上這層面紗,只不過是兒子個人的要求,但也許關於這點我也錯了,我已經開始注意到自己對這個國家一無所知。或許當病人在無力反抗時,發現自己的面紗被掀開,將會感到暴怒。但對我來說,我只看到:對一個垂死的女子來說,面紗竟是必要、無可避免的存在。這就是我所身處的新世界。在這個當下,以及接下來的兩年,我將會看到許多我無法理解的事物。即使我是一個穆斯林,但在這個國度,我仍覺得自己是個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