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雅琳 著 黃丁盛、潘雅琳、曾石南、盧玉婷卅圖片提供
定價:180元
特價:126元
過去的中國農業社會,人們依循二十四節氣來生活,所以,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開始耕種,什麼時候會有天氣變化……等等,這些寶貴的經驗,正是前人累積流傳下來的珍貴資產。然而,在現今這個科學昌明的時代,人們有了新的生活方式,有了科技來預測氣候,似乎已將這些智慧結晶遺忘。 我們的下一代必然能享受更先進的生活方式,也會不斷地有機會接觸新的知識,然而,我深切期望有些老祖先留下來的東西,孩子們能繼續吸收其精髓。為此,本書以簡明的方式,將二十四節氣的特色及民俗活動一一介紹,並加入節日慶典,讓孩子了解當時的相關活動,另外,還將農漁產物做介紹,以期讓書的內活更豐富,更貼近生活。
書摘 立春─春天的開始
立春之日的來臨,對傳統農業社會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立春」是春回大地的第一天,也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古人云:「一年之計在於春」,因此在這一天,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要舉行熱烈的慶祝活動。 事實上,立春日前後,氣溫即逐漸回升,但因為雨下得比寒冬來得綿密,因此人們總要等到農曆春節之後,才會驚覺春天已經悄悄地降臨了。 立春的到來既象徵嚴冬已過,也預告一年的農事又要開始忙碌,因此,對以農立國的中華民族而言,「立春」是一個充滿希望與歡喜的節氣。 立春日有一項深具意義又有趣的民俗活動──「打春牛」。在立春這一天,農民把泥塑的「春牛」抬出來,用五彩的木棍鞭打,這是因為怕牛休息了一個冬天之後,變得懶散不願工作,所以要將它「打醒」,也象微一年的耕作就要開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