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籃中有
2 本
付款方式
隱私權保護聲明
會員權益及須知
        會員登入
帳號:
密碼:
忘記密碼 加入會員
        商品分類.查看全書目
  大眾知識-> (10)
      CRIME (1)
      e世代書房 (1)
      大眾知識叢刊 (8)
      大陸學
      歷史走廊
      雜學館
  少年思維 (19)
  文學藝術-> (4)
  生活百科-> (12)
  老狐狸叢書-> (10)
  希望工程 (26)
  青少年閱讀-> (18)
  芭比系列-> (18)
  怪物大師 (2)
  兒童叢書-> (65)
  知識旅遊-> (12)
  風格生活 (2)
  科普叢書-> (13)
  英語叢書-> (6)
  財經企管-> (3)
  都會時尚-> (4)
  國語文叢書-> (38)
  鄉土叢書-> (106)
  植物大戰殭屍-> (14)
  童話壁貼 (2)
  電影、電視、文創-> (34)
  精品館 (2)
  漫畫館-> (27)
  輕鬆讀系列 (2)
  親子空間 (1)
  親師智庫 (3)
  繪本、圖畫書-> (108)
  寵物館 (1)
  邏輯數理 (11)
        新上架商品
稻米仙女  特價85折
稻米仙女 特價85折
NT$196
詳見內容
產品說明
父親重不重要?讓科學告訴你! 特價79折
型號:PK30
本商品上架日期:2015年May14日Thursday.
 
價格:NT$237

父親重不重要?讓科學告訴你!

父親重不重要?讓科學告訴你!
原文書名:Do Fathers Matter?: What Science Is Telling Us About the Parent We've Overlooked
作者:保羅.雷伯恩(Paul Raeburn)
譯者:拾已安
適讀年齡:一般社會大眾
頁數304P / 14.6X21cm / 平裝 / 黑白 / 橫排
定價:300元
79折特
價:237元
ISBN:9789865949549
CIP:544.141

(稻田出版)
 


本書特色

★ 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鄭國威 推薦
★ 國際重量級媒體一致推薦
★ 第一本全面以科學角度探討父職角色的科普著作
★ 涵蓋演化生物學、神經科學、社會學、發展心理學
★ 幫助男性成為一個更好的父親
★ 幫助女性使丈夫成為更好的父親


內容簡介

以科學角度探討父職角色的科普著作

父母親的遺傳基因如何進行拉鋸戰?誰的基因影響孩子較多?
神經科學和賀爾蒙如何影響一個父親的表現?
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母親懷孕期間,父親有什麼變化?
嬰兒出生後,身為父親的男人會發生什麼事?
一夫一妻制對於父母親代表著什麼意義?
父親與青少年的性格轉變有何關聯?
高齡的父親,對於子女有什麼潛在的風險?
父親對於家庭有何貢獻?


《芝加哥論壇報》、《紐約時報科學版》、《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美聯社》、《紐約客》、《每日野獸》、《紐約時報書評》、《時代雜誌》、《華盛頓時報》、《今日心理學》、《自然》、《鮑靈格林每日新聞》、《柯克斯書評》、《出版人週刊》……
等各家國際媒體好評推薦

★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作者葛瑞琴.魯賓 推薦
★ 《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作者蘇珊.坎恩 推薦
★ 《9個月,孩子大不同:懷孕時,你可以做更多……》作者安妮.墨菲.波兒 推薦
★ 維吉尼亞大學兒童、家庭暨法律中心主任 羅伯.艾莫瑞 推薦
★ 家庭治療師、關係生命研究所創辦人 泰瑞斯.瑞爾 推薦
★ 父親2.0高峰會共同創辦人 道格.法蘭奇 推薦
★ CNN 記者、「父親部落客」、父親權利倡議者 喬許.列弗斯 推薦

從人類起源之初,父職的發展歷經了幾百萬年,市面上充斥著談論母親重要性的書,然而,關於「父親」,卻談得太少!父親到底重不重要?擅長撰寫科普文章的科學記者保羅.雷伯恩,從演化生物學、神經科學、社會學、發展心理學的角度深入探討「父親」這個家長,在孩子各個成長階段所扮演的角色。父親重不重要?就讓科學來告訴你!
長久以來,我們總認為父親的角色只不過就是對孩子耍耍威風、讓他們衣食無虞而已。然而,尖端先進的研究卻扯出了父親與子女之間存在著諸般意想不到的關連,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檢視我們的假設,並提出新的質疑:男性在「將為人父」時會有什麼改變?父親會影響子女的語言發展嗎?高齡父親要面臨什麼樣的風險、會得到什麼樣的回報?父親的荷爾蒙在孩子發育的各個階段會出現什麼變化?孩子會不會影響父親的健康?父親到底有多麼重要?

在《父親重不重要?》一書當中,保羅.雷伯恩以一流新聞工作者、同時也是五名孩子父親的身分仔細研究了這向來常被我們所忽略的家長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從而對諸多父職的神話迷思與刻板印象進行了顛覆。借鑑了神經科學家、動物行為學家、遺傳學家與發展心理學家、以及其他專家的研究,雷伯恩帶領我們走過父職的不同階段,揭露了子女與父親從受孕走向青春期、乃至於進入成人世界的過程裡,彼此在生理方面的深刻關連;同時他還揭示了父母關係的重要性。

基本上,雷伯恩讓我們知道了父親的角色何以明顯與母親大不相同;讓年輕人明白,欣然接受父親的確重要是能讓大家都從中得益的。這是本相當引人入勝、令人大開眼界、並極具個人色彩的書籍,以全新觀點闡釋了無論我們的家庭結構為何,父親在我們生活裡的重要性,《父親重不重要?》將改變我們當今看待父職功能的方式。


目錄

導言─腦袋大掃除、破除舊思維
第一章─父職的起源:中非阿卡矮人族、澳洲斑胸草雀與飢荒
第二章─受孕:遺傳基因的拔河比賽
第三章─懷孕期:荷爾蒙、憂鬱症與第一次爭吵
第四章─實驗室裡的父親:人鼠之間
第五章─嬰兒:父親大腦的雕刻師
第六章─兒童:學習、語言與《蝙蝠俠》
第七章─青少年:父親缺席、青春期與忠實的田鼠
第八章─高齡父親:等待的回報與風險
第九章─父親都做些什麼
後記─父親確實重要
注釋
謝辭


作者簡介

保羅.雷伯恩(Paul Raeburn)是以回憶錄形式談論撫養罹患憂鬱症與躁鬱症孩童經歷的《與夜交好》這部作品的作者,同時也是麻省理工學院「騎士科學新聞學」學程部落格「追捕者」的主要媒體評論家。他不僅替《今日心理》雜誌的「關於父親」部落格撰文,同時也是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科學星期五》節目的常客。他曾經擔任「全國科技記者協會」會長,也曾經是美國《商業周刊》與美聯社的科學版編輯。他供稿的對象包括了《紐約時報雜誌》、《發現》雜誌、《哈芬登郵報》以及美國《科學人》雜誌……等。目前他與妻子和子女一起定居在紐約市。
你可以在推特上搜尋@dofathersmatter或@dofathersmatter找到他的相關動態,或上他的個人網站www.paulraeburn.com來了解關於他的訊息。


譯者簡介

拾已安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中臺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師,教授中英文翻譯課程。譯有《不服從的領導學》、《看得到的世界史》、《音樂怎麼聽, 最有療效?》等書。
E-MAIL: ian.shyr@gmail.com


各界好評

「為了找出『父親重不重要?』這個深具啟發性問題的答案,保羅.雷伯恩大量借鑒了最新的科學、動物研究、神經生物學以及大量人口的研究。任何對為人父母、人類發展和文化有興趣的人,一定得來讀一讀這本發人深省的作品。」
──葛瑞琴.魯賓:暢銷書《待在家裡也不錯:過得還不錯的一年2 》與《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作者

「這是任何關心兒童福祉的人非讀不可的一本書,《父親重不重要?》是一篇以科學嚴謹的方式歌頌父親重要性的讚歌。透過優雅與清晰的文筆,保羅.雷伯恩讓傳統的觀點完全改觀,並讓父親能夠與母親並駕齊驅,擁有當之無愧的可敬地位。」
──蘇珊.坎恩:暢銷書《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作者

「這本書深思熟慮、善解人意與細緻入微的探討了父親如何豐富孩子的生活。」
──羅伯.艾莫瑞:維吉尼亞大學兒童、家庭暨法律中心主任,《兒童與離婚的真相》作者

「破除了一個又一個迷思,《父親重不重要?》這本書為這個在相當程度上遭人忽略和誤解的領域──父親在兒童健康發展方面所扮演的獨特、複雜而又強大的角色──提供了一份目前最棒的詳盡地圖。從人類學研究到最新的大腦研究,保羅.雷伯恩帶給我們詳盡、讓人大開眼界和動人的描述,永遠改變了我們對於家庭裡男性的看法。這本書,簡直神作。」
──泰瑞斯.瑞爾:家庭治療師、關係生命研究所創辦人,暢銷書《男人其實很憂鬱》、《我該如何才能讓你明白?》與《婚姻新法則》作者

「我們對於父職的那些過時的神話與看法仍持續存在,但保羅.雷伯恩這種全面而科學的作法卻親手將它們給摧毀殆盡。若你對父親的重要性或為人家長的能力有所懷疑,這本不可或缺的作品應該會改變你的看法。」
──道格.法蘭奇,父親2.0高峰會共同創辦人

「父親重不重要?是的,他們確實重要,而且保羅.雷伯恩採取了令人想像不到、最迷人與富有啟發性的方式來告訴我們為什麼。探究了心理學、生物學、社會學與歷史之後,雷伯恩帶回豐富的見解與實用的經驗來提供給當今的父親,以及深愛著他的兒子、女兒與伴侶。《父親重不重要?》不僅填補了我們對於為人父母的知識落差,還替我們打開了我們幾乎一無所知的廣闊新視野──直到研究父職的科學和它的編年史家保羅.雷伯恩的出現,才向我們展現了這一切。
──安妮.墨菲.波兒,《9個月,孩子大不同:懷孕時,你可以做更多……》、《性格測試的熱潮》、《生命的起源》與《讓我們變得更聰明的科學》作者

「保羅.雷伯恩以科學的方式探索父職和影響我們如何看待父親的迷思,確實做得非常漂亮。出於對科學的深刻理解,以及身為一個新聞工作者對事實和資料的信奉,他闡明了關於父職的已知事實──以及尚待發掘的真相。到最後,雷伯恩以肯定的態度回應了書名『父親重不重要?』這個問題。」
──喬許.列弗斯,CNN 記者、「父親部落客」、父親權利倡議者,即將出版一部探討現代父職的新書

雷伯恩揭露了父親是如何以一種神奇的方式影響著孩子,以及孩子又是如何影響父親……雷伯恩迷人又清晰的論述引人注目。
──珍妮.萊德曼《芝加哥論壇報》

一部關注於父職科學的引人深思之作,充滿如何將之應用於現實世界的洞見。
──艾力克斯.史東《紐約時報科學版》

閱讀這本關於父親對子女有何獨特且重要影響的書籍《父親重不重要?》,是一趟充滿驚奇的旅程。本書中充滿了引人深思的人類父職研究,以及許多有趣的動物實驗……保羅.雷伯恩撰述清晰,立論有據……在父職研究這個充滿凶險、不確定的新興研究領域,雷伯恩為我們抹除了前方道路的障礙。
──馬克.歐本海默《紐約時報》

雷伯恩以眾多證據呈現父親這個角色對於照顧和扶養孩子有何影響,身為一個正在成長與改變中女孩的父親,我從雷伯恩的書獲益良多,遠超過所有其他關於父親的著述。
──肯特.布萊克《波士頓環球報》

本書條理分明的爬梳了家庭研究史,關於「父親的影響」這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本書是一本很有幫助的總整理。它蒐羅各種不同方法的研究,融會貫通為一本可讀性極高的專書,主題擴及:受精、懷胎、嬰兒、青少年、高齡父親等。
──布魯斯.費勒《華盛頓郵報》

雷伯恩這本書瀏覽了生物學、行為學、心理學、社會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引人入勝。
──約書亞.坎道爾《洛杉磯時報》

一本充滿樂趣的佳作,適合給父親、母親、祖父母、準父母──甚至他們的孩子閱讀。《父親重不重要?》是一本關於父親和親職的絕佳研究。
──凱文.伯茍斯《美聯社》

《父親重不重要?》試圖驅散籠罩在父親對孩子有何影響上的迷霧……雷伯恩的大聲疾呼──父親一直以來都遭到忽視,即使他們跟母親一樣重要──相當具有說服力。
──約書亞.羅斯曼《紐約客》

《父親重不重要?》將那些塵封的父親研究中的精華呈現給門外漢讀者,並主張這些證據暗示了父親確實很重要,不管是以我們所熟知的方式,或是以某些令人震驚的方式。
──安迪.亨德斯《每日野獸》

一個旁徵博引的疾呼,力求男女雙方都能記起父親在育兒事業中並非毫無表現。
──蘭諾.史坎納茲《紐約時報書評》

一本科學新聞佳作……書中眾多研究顯示父親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何種重要的角色,始自受精的那一刻,並論及接下來母親的懷孕生產過程等等。
──傑佛瑞.克魯格《時代雜誌》

非常傑出,對於父職有著深刻的洞見,書中揭露的某些事實令人震驚。
──賈妮斯.蕭.克勞斯《華盛頓時報》

關於科學與父職的故事,一本溫暖的、有趣的書。可讀性極高。
──彼得.蓋瑞《今日心理學》

當保羅.雷伯恩第一次搜尋有關父親的研究時,他發現結果非常的稀少。現在科學家正在努力彌補這個失衡,而保羅.雷伯恩這本書蒐羅了最重要的研究發現,包括發展心理學、演化生物學、基因學與神經科學等領域。
──《自然》

任何曾經懷疑父親在影響孩子的人生成敗上是否與母親一樣舉足輕重的人,我將《父親重不重要?》這本書推薦給你。我想你將會喜歡上雷伯恩這本內容豐富且立論完整的書,而這本書也將改變你對於你父母雙親的想法。
──亞倫.哈洛赫《鮑靈格林每日新聞》

作為一本精神食糧,《父親重不重要?》提供了豐富的協助,獻給每一位想要探索父親如何被形塑、男性親職的現實,以及所有在這之間灰色地帶的讀者。
──《柯克斯書評》

雷伯恩帶領讀者迅速瀏覽演化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與基因學,並提供一個對父職角色生物學的全新理解。他在廣博的知識基礎上討論自然科學,從印記基因的發現,到他個人對於高齡父親所支付「醫療成本」的關注……雷伯恩將現代父親提昇為「又會教養又細心體貼的」家長的企圖確實如他所願的,激起了有更多資訊基礎的文化討論。
──《出版人週刊》


內容試閱

導言─
腦袋大掃除、破除舊思維

我對父職產生興趣的原因很常見: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一九八○年代,我在第一段婚姻裡有三個孩子,兩男一女,如今他們都已長大成人、事業有成。十年前再婚後,我和妻子伊麗莎白又生了兩個男孩。生了這兩個男孩後,朋友們問我,再為人父有沒有什麼差別,我對他們撒了謊。「喔,當然,我曾經犯下很多錯誤,」我是這麼說的:「但這次我會抓住要領的。」我先前生的孩子認同我前一句話,但對後一句話都表示半信半疑。

其實我的感覺是,再為人父並沒讓我更應付得來。而且沒花太多時間我就搞清楚,養兒育女對我來說,依舊還是件碰運氣的事情。我眼睜睜看著自己又再犯錯,而且有時犯的還是以前就犯過的錯。

第一回當爸爸,我主要靠的是本能,相信愛與關懷總是能奏效。當時我有位編輯是個個性大喇喇的媒體人,總頂著一頭亂糟糟的白髮、穿著一身皺巴巴的西裝、結著一條鬆垮垮的領帶,是個能在上班時間邊享用高級午餐邊洽公的商務人士;他告訴我,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你愛他們、而且肯花時間陪伴他們。而我的作法確實就是那樣。這個建議還不壞,但我卻漸漸明白,光這樣子還是遠遠不夠的。

第二回當爸爸,我腦袋裡有了更多的疑問。到底,父親對自己的孩子有什麼影響?父親有多重要?反過來說,孩子又對父親有什麼影響?這些全都是疑問,而包括我前編輯在內的許多人都認為自己找到了答案。我們許多人的父母都自認為已經想通了整件事情,於是也就很樂於在我們開始養家活口時,指出我們所犯的錯。還有許多老師、朋友和同事都是好為人師的育兒專家,不管我們是否開口詢問他們的意見。如果你也和我一樣住在紐約市,街上的陌生人總會毫不遲疑的告訴你,你不該在這樣的天氣帶嬰兒出門,或你該帶把傘才不會讓嬰兒著涼。(用傘與感冒之間的關係是一道科學範疇的命題,改天我會寫一本書好好聊聊。)

這情況不單出現在朋友和熟人身上,在社交名流與流行文化圈裡也屢見不鮮。紐約洋基隊的棒球金童羅德里奎茲(Alex Rodriguez,球迷都暱稱他A-Rod)使用禁藥增強表現遭到禁賽,而他卻歸咎於父親遺棄的緣故。「這件事對他造成的影響根本微乎其微、讓人漫無頭緒,畢竟他父親落跑時他才九歲,」《紐約時報》運動專欄作家喬治.維克希(George Vecsey)如此寫道:「這可不是什麼通俗心理學,可以讓一個成人拿來解釋他所犯下的愚蠢錯誤,這完全是他在唬爛。」1


這當然是通俗心理學無誤,但卻未必比我們那些熱心的朋友和家人高明到哪兒去。與經常發生在我們許多人身上的情況一樣,羅德里奎茲自以為知道父親的缺席帶給他什麼影響,導致他使用增強表現的禁藥,以致危及了自己的棒球生涯。不過就算他有權表達自己的看法,恐怕也不清楚自己說的話到底是真還是假。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在成長過程裡,父親或許曾以某些方式對我們造成好的或壞的影響,但即便是羅德里奎茲也都無法肯定自己說的究竟是對是錯。這就是我希望能藉由本書來釐清的幾件事情之一。身為一個專業的科學記者,我感興趣的是「哪些我們知道的事情是真的」,而不是「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事情」。身為記者,我大部分的工作都有個唯一的準則:用經過科學實證的東西來取代刻板印象和真假參半的說法。當我第二次一頭栽進父親這角色裡時,我以為用同樣嚴格的標準來思考父親這個概念,應該能找到讓人滿意的答案。但我越是檢視自己的已知,就越發現還有更多的東西要質疑。是否只有母親才能與嬰兒建立親密關係?父親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是否有貢獻?父親以什麼方式來影響孩子的課業表現?他們對青少年期的子女還有任何影響力嗎?年老的父親所生的小孩,是否如新聞報導所說的一樣,課業表現可能較不如人呢?

我們自以為對這些事情的了解,其實很多都是建立在錯誤觀念的基礎上。我們早就該破除既有思維、擺脫這些迷思,並仔細看看研究人員對於父親、子女與家庭,有些什麼樣的認識與了解。簡單說來,父親對自己子女的人生非常重要,而怎麼個重要法卻向來都被學者和育兒專家給忽視了。

一九六○與七○年代,婦女開始大量湧進職場,而在那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父親在家庭中一直扮演著極有價值、卻常被忽略的角色──把薪水拿回家供全家人吃住溫飽,除此之外,他們還得支應孩子舞蹈課、小聯盟制服和腳踏車之類的額外開銷。把薪水拿回家,看起來也許並不代表已善盡養兒育女之責,但卻極為重要:因為對小孩一生危害最大的,莫過於貧窮。讓孩子有飯吃、有得住,並能脫離貧困,真的非常重要。

但,這樣就沒了嗎?父親對他的子女還有什麼其他可以拿來說嘴的貢獻嗎?

就在上個世代、約莫一九七○年代時,多數心理學家和其他「專家」對這問題都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也就是──幾乎毫無貢獻。特別以嬰兒來說,父親的角色被認為作用甚微,甚至可說是毫無作用。一九七六年,發展心理學家暨父職研究先驅麥可.蘭布(Michael E. Lamb)指出,在嬰兒發展方面強調母親的角色實在太過片面,彷若「父親在嬰兒的社交圈裡幾乎是個毫不相干的實體。」2在之前的幾十年裡,心理學家一直「假設母親與嬰兒間存在著獨一無二的關係,遠勝過任何同時期、甚至後來才建立起來的關係。」母親哺育並保護嬰兒,而嬰兒對於母親的依戀,則可以讓嬰兒擁有進化發展的優勢;專家聲稱,甚至連達爾文也都贊同這種獨尊母親的觀點。那麼,還有誰敢和達爾文爭論呢?

其實並沒有太多證據能證明父親真的無關緊要,但也沒有大量的數據來顯示他們有何相關的重要性。很少有人曾對這點提出質疑,也沒人知道答案是什麼。父親無關緊要已成為研究人員堅信不疑的主張,因此,他們還有誰會質疑這早就信以為真的事情呢?

蘭布是首批對這假設發起挑戰的學者之一。當時許多研究逐漸浮出檯面,紛紛指出母親與嬰兒的鏈結並不如某些研究說的那麼緊密,而且認為母親與嬰兒共度時光的長短與他們的關係親密與否並沒有絕對的關聯。終於,總算有些勇於另闢蹊徑的研究人員陸續發現,「至少有些嬰兒與自己父親的互動相當愉快,而且雙方都呈現出強烈的正向情緒。」3這種深刻的洞見,在我大兒子出生前幾年才開始陸續出現在專業期刊上,當時的我可以很輕易的說服一堆專業人士,告訴他們:沒錯,有些嬰兒確實能和爸爸玩得很開心;是的,你會發現他們是有強烈的正向情緒。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我與兒子相處的經驗已足以推翻當時盛極一時的心理學理論。但,難道在這些研究人員裡都找不出一個有孩子的嗎?難道他們就沒有人看到,在人行道或雜貨店裡,父親咿呀學語、齜牙咧嘴,用盡各種讓自己尷尬萬分的方式,只為博得自己的寶貝一笑嗎?難道他們當中身為人父的,就沒有誰做過同樣的事情嗎?

大約就在此時,蘭布與其他研究人員開始認識到父親在兒童遊戲當中的重要性。大家現在都明白,父親更適合以所謂的「打鬧」方式來和小小孩互動。這是關於父親與嬰幼兒關係的第一批重要見解之一,而如此深刻的見解就是出自於蘭布的研究。在一些早期的研究裡,有部分認為父親比母親更適合鼓勵幼兒進行探索、並提出挑戰與質疑。母親也許更適合與學齡前的孩子一起玩玩具,而父親則比較適合和他們一起在地板上嬉鬧扭打成一團。蘭布的一項研究指出,嬰兒其實比較喜歡讓爸爸抱著,因為他們比較可能會玩在一起;要是讓媽媽抱著,可能就只是餵奶或換尿布而已。愛玩的兩歲小孩兒更常找的是爸爸、不是媽媽。和孩子玩鬧、摔跤,或是陪孩子從事其他有挑戰性的活動,是父親在不同年齡子女身上投注情感的方式。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也開始注意到,嬰兒的人際關係裡不僅有父親,也有其他的親戚和朋友。這倒還挺合情合理的。蘭布引用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在一九六二年做的一項觀察,認為除了母親,嬰兒也會對其他人產生依戀,「這種行為有著重要的生存意義……因為如此,孩子才能在失去父親或母親時,擁有其他保護者。」4

許多研究人員認為,父親往往對自己妻子懷孕這件事反應消極,與新生兒的互動也非常有限。但在一九七○年代中期的研究卻逐漸推斷出,父親其實還挺迫不及待想成為人父的5,而且還興致勃勃的願意花時間陪伴自己的新生子女。不過,或許有人認為,若任何一名研究人員肯走出辦公室,到醫院產房蹓躂個一圈,就會發現這早就是個明擺著的事實。但另一方面,醫院卻仍沒弄清這一點,因為他們仍沒能在嬰兒誕生前後這段時間裡,提供足夠的機會給父親投入自己對嬰兒的情感。

心理學家與其他社會科學家本應是帶頭改變對父職主流看法的一群人,然而他們卻反而致力於貶抑父親的角色。許多研究人員認為,由於母親是主要照顧者,因此她們遠比父親來得更重要。那普遍盛行的看法讓父親陷入難堪的處境。父親幾乎無法堅定主張自己有多重要,因為總有人一再告訴他們,除了賺錢養家外,他們毫不相干、形同路人。

記錄顯示,過去與現在的科學研究都普遍忽視了父親的角色。關於這點,你不必盡信我一家之言;你可以做個小實驗,然後看看結果是什麼。上網連接到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線上搜尋引擎PubMed網站(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搜尋關鍵字「mothers」(母親),看看會顯示多少份研究出來。接著再搜尋「fathers」(父親)看看。上一次我這麼做,鍵入關鍵字「mothers」,得到了九萬七千九百三十四項研究;輸入「fathers」,跳出了一萬五千一百五十六件,還不到前者的六分之一。不管嘗試什麼檢索方法,得到的結果都差不多。搜尋「maternal」(母親的),結果上升到二十七萬九千五百一十九個條目;搜尋「paternal」(父親的),叫出來的項目還不到前者的十分之一。直到最近,當我們思索父親在家庭裡究竟扮演何種角色時,所仰賴的依然是預感、直覺、偏見與錯誤的訊息,而不是真正的理解。
其他人也已注意到母親研究與父親研究間懸殊的數量差距。二○○五年,南佛羅里達大學心理學家維琪.費爾斯(Vicky Phares)審閱了刊登在心理學主要期刊裡,五百一十四篇有關臨床兒童及青少年心理的研究,將近有一半的研究都把父親排除在外,有些研究談到了父母雙方,但卻只有百分之十一把焦點專門放在父親的討論上。

在我的研究過程裡,很快也遭遇到費爾斯遇到的情況:例如,二○○六年,哥倫比亞大學知名流行病學家暨研究人員默娜.魏斯曼(Myrna M. Weissman)發表了一項研究,試圖釐清能否藉由治療憂鬱症的母親,來降低子女焦慮和憂鬱的已知高風險。6治療母親確實改善了子女的心理健康,但這項研究並沒納入有關父親的任何數據。父親那溫暖、善體人意的情感投入,是否能給子女帶來更多幫助?冷漠無情、態度輕蔑的父親會不會把事情弄得更糟?另一名研究人員探討的是父母與新生兒的互動;她把母親與嬰兒相處時的行為和舉動寫成了鉅細靡遺的日誌。可是當母親把嬰兒交給父親時,她卻只寫下「嬰兒交到父親手上」,然後闔上筆記本;實驗就這麼結束了。7二○○五年,在兒童發展研究學會(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SRCD)舉辦的一場會議裡,我發現有數以百計的科學家描述了對兒童、家庭和養兒育女的研究,但是卻只有十來個人討論到父親。幾乎所有研究的作者在發表一開始的時候都指出,對於父親所做的研究實在是太少了。

凱爾.普魯厄特(Kyle D. Pruett)是耶魯大學的心理醫師,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就投身於父職的研究;他指出,即便父親被納入重要議題的研究裡8,諸如注意力缺失症、自閉症、兒童憂鬱症與青少年自殺……等,研究人員通常也沒能把父親列入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案當中。「倘若我們有費心尋找父親的作用,總會找到的。不審視父親與子女對彼此有何影響的作法,已令育兒這整塊領域(以及由此而生的暢銷育兒書籍)蒙上近視,充滿令人擔憂的扭曲看法與巨大的盲點。」他指的暢銷育兒書包括本杰明.斯波克醫師(Dr. Spock)、T.貝瑞.布列茲頓(T. Berry Brazelton)與潘尼洛普.莉琪(Penelope Leach)……等人的著作,普魯厄特觀察他們後續的著作,認為他們雖已開始「更朝父親的方向靠攏,」但「在內心深處卻仍擺脫不了那古老的誘惑,認為母親與嬰兒間存有神聖的親密關係。」父親被忽視的程度可見一斑。還算有點進步的是,大多數研究人員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並且也指出了這一點。

這種不把父親當一回事兒的觀點,讓錯誤、輕慢與刻薄的父親形象沒完沒了的持續下去。9歷史學家伊麗莎白與約瑟夫.普雷克(Elizabeth and Joseph Pleck)指出,一九二○年代開始在《星期六晚郵報》出現的漫畫,把父親描繪成笨手笨腳的傻瓜,「全然不知如何管理或管教自己的孩子。他不會做飯也就算了,甚至連哄小孩上床睡覺都還會踩到自己的鞋帶絆倒。」這還沒完;除了忘記孩子的功課和做些讓人連講都不想講的蠢事外,父親還被控以更嚴重的罪行。有些社會批評家指責父親掏空了國家安全的根基,他們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許多役男未能通過兵役體檢,都是過分關切的母親與未能陪伴的父親所造成的問題,讓兒子變成太過於心慈手軟、意志薄弱、無法打仗的小孬孬。相對於這種對父親的嚴厲抨擊,當然還是有例外的:諸如電視影集《天才老爹》(The Cosby Show)和《妙爸爸》(Father Knows Best)裡的父親、《梅岡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裡的亞惕.芬鵸(Atticus Finch)和《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裡的鮑伯.克萊奇特(Bob Cratchit)……等。但他們終究是鳳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

過了將近一個世紀,那些刊登在《星期六晚郵報》漫畫裡、笨手笨腳的父親刻板印象依然深植人心。例如,好奇寶寶紙尿褲在二○一二年推出一項廣告活動,假裝調查自家產品是否比競爭對手更堅固耐用。「讓爸爸拿好奇來進行考驗!」廣告是這麼說的。這訊息想表達的是:如果連笨手笨腳的父親都弄不壞好奇寶寶紙尿褲,那還有什麼能把它給弄壞?同年在夏季奧運會期間,寶僑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的廣告,探究著名奧運選手童年時期的生活。廣告的品牌結語是什麼呢?「謝謝妳,媽媽。」甚至連在運動領域裡,爸爸的貢獻也被消抹殆盡了,雖然在刻板印象裡,運動理應是屬於男性較擅長的領域。

最近,在二○一三年六月,加拿大高樂氏公司(Clorox)在自家官網張貼了一則訊息10,上面一開頭就寫著:「新手爸爸就像狗狗或其他的家庭寵物,總滿懷善意,但卻缺少了判斷力與能好好執行的精細動作技能。」高樂氏爸爸犯的錯有:在寒冷的下雨天帶著僅穿著夏天兔裝的孩子出門;讓孩子從地板上拿東西起來吃;抱著孩子陪自己一起看實境秀電視節目。貼文惹來一群憤怒的父親;他們的部落格文章與評論砲火四射、火力全開,使得高樂氏只好撤下了自己的貼文。高樂氏可能是想取悅自己的客戶、而不是激起他們的義憤,但這個笑話的目的卻完全落空。現在,許多父親會更快挑戰這樣的刻板印象,而且可能也有越來越多的廣告主願意用別種方式來行銷自己的產品。


即便針對父親的研究數量仍遠落後於對母親角色的探討,但它的數量正在迅速的增長。在接下來的篇幅裡,請容我仔細向各位說明一些我認為是最重要的父職研究。我們會從父親的演化談起,看看自己對史前祖先的家庭生活有多少了解,從而對當今父親的角色能有更清楚的認識。我們也會釐清家庭背景如何幫我們做好身為人父的準備。在第二章,我們會討論母親與父親的遺傳基因在受孕之初就展開的拉鋸戰。

然後接下來的幾章會仔細探討孩子成長過程裡的父職角色。在第三章,我們將著眼於母親懷孕期間,父親身上所發生的變化。第四章談論的是我們對嬰兒出生後的父親有多少了解,並且特意探討了人類的一夫一妻制,及該制度對父親與母親有何意義。第五章會說明父親與嬰兒的關係為何遠比我們過去以為的更加緊密。第六章接著探討孩子蹣跚學步、然後開始上學時,父親的角色為何。第七章關注的是父親與青少年的關係,並以神經科學與荷爾蒙變化情形的角度審視父職,探討當子女走過這些生命階段時,父親究竟都經歷了什麼樣的事情。在第八章,我們要探討高齡的父親會對子女造成什麼風險,而當父母在家庭與工作兩頭燒的情況下,這種風險也將變得益發普遍。第九章關注的是父親究竟可以做什麼;他們對於照顧子女和其他家庭工作到底有什麼貢獻。而在後記裡,我將對自己一路走來自認為已經了解的東西進行總結和反思,並且看看還有什麼是我們仍然有待學習的。


我得承認,要毫無偏見的解答有關父親有何價值的問題,對我來說並不容易。畢竟,我的處境左右為難。如果父親不重要,那過去幾十年,我的時間利用效率根本就糟糕到了極點,在五個孩子身上虛擲了無數的時間、日子與年歲;這不全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嗎?更別說那實在一點兒都不好玩。倘若真是一無可取,至少也浪費我每天大把的時間吧。據我所知,孩子們也喜歡那些與我共處的時光。可能出現例外的情況是,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要求他們再聽我講一次我唯一知道的愛爾蘭笑話;用愛爾蘭人打招呼的腔調來講這笑話,對我自己的愛爾蘭血統、甚或愛爾蘭整個國家來說,根本就是種侮辱。

我們忽略父親重要性的惡果,現在也反映到美國的家庭形態上了。父親的身影慢慢消失了。從美國開始有記錄以來,參與自己子女生活的美國父親人數,現在比起任何時候都還要來得少。

然而,心理學家、生物學家、社會學家和神經學專家已開始取得可靠的科學數據,據以說明為何父親會有目前的行為表現,以及為何這對小孩來說非常重要。他們研究父親的行為、父親對孩子產生影響的方式,以及形塑父親對家庭投入情感的各種因素。在這過程裡,他們拋開刻板印象,並揚棄任何用刻板印象解釋父親作為的概念。把父親當成兒子的道德監護人、具男子氣概與嚴厲家教象徵的觀念,早已一去不復返,儘管這種父親形象是人們在過去好幾個世代裡一直普遍接受並提倡的。根據最近一項研究顯示,現在研究人員陸續發現,父親在家庭裡扮演許多角色:包括「同伴、看護者、配偶、守護者、榜樣、道德領路人和老師」11;當然,他還得是個養家活口的人。

對於父親角色的這項發現,是子女與家庭研究領域最重要的發展之一。這些發現,由於是刊登在一般民眾大多都不熟悉的學術期刊上,因此也就沒能獲得普遍的關注。這還真是不幸。過去五年我一直在查看有關父職的科學新知,而且也發現那非常有助於自己身為人父與孩子相處的表現。而且我敢肯定,這對其他人也有幫助。

很多時候,公眾和政治上對於父職的討論,諸如身為人父意味著什麼、或父親對子女有何貢獻等等,往往會變成顛三倒四的氣話與沒完沒了的爭吵。「儘管立場截然相反,但認為『父親其實不必要』與『父親是靈丹妙藥』的陣營卻共同擁有一個重要的特點:他們提出的觀點多半出於政治考量,而非基於實際的研究,」父職研究人員羅斯.帕克(Ross D. Parke)與他的夥伴艾明.布洛特(Armin A. Brott)特別提到了這一點。12「儘管政客會改變自己的看法以迎合現有的選舉氣氛,但學術研究人員在過去二十年來的研究結果卻幾乎已達成一致共識:父親確實重要。而且是非常的重要。」

這對非傳統家庭的單親家長、同志家長和養父母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呢?開始動筆寫這本書時,我在一場作家研討會上遇到一個朋友,她是個收養了一個孩子的單身女性。她問我都在忙些什麼。在我告訴她這本書的標題《父親重不重要?》時,她馬上告訴我:「噢,當然不重要。」霎時之間,我還以為她在開玩笑。但她可不是鬧著玩的。我試著跟她解釋,雖然父親很重要,但其他人也是可以幫忙填補那角色的空缺;我並不是在批評她所做的選擇。我當人家長就一直都在犯錯了,所以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立場來批評別人。我尊重別人的選擇,並相信除了極少數的例外,我們都會嘗試對孩子做最好的事情。你我都無法置身事外,而且新的父職研究成果應該對各式各樣的家庭都有幫助才對。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當時政客遠比現在更受人敬重),常常可以聽到父母告訴自己的子女,長大後可以成為任何自己想變成的人,包括擔任美國總統。現在我們知道這根本就是唬弄人的說辭;我們依然活在一個被種族與經濟差距搞得四分五裂的社會裡,有些人就硬是要比其他人更容易功成名就。但我們也知道,有這麼個單親撫養長大的非洲裔小孩、幾乎不曉得自己生父是誰的小孩,長大後卻成了美國總統。有證據顯示,父親在許多方面對自己的子女確實具有重要而獨特的貢獻。這件事要告訴我們的,顯然並不是孩子生在沒有父親的家庭裡就注定失敗、變成輸家。「我們需要幫助所有獨力撫養子女的母親走出困境;她們帶孩子上學、趕去上班、下午接孩子放學、再去做另一份輪班的工作、張羅晚餐、準備孩子隔天的午餐、付賬單,修房子,以及搞定其他需要父母雙方一起才能完成的事情,」歐巴馬總統在初次角逐總統寶座的競選活動裡這麼說過:「有太多這類婦女正做著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她們需要支持。她們需要另一位家長。她們的孩子需要另一位家長。那才能讓孩子們擁有堅實的基礎。這才能讓我們的國家保有堅實的基礎。」13


我們常說,再沒有什麼比孩子對我們還更重要的了。但我們個人與社會的優先考量似乎並不總能與自己宣稱的信念彼此吻合。這本書談的是父親,但重要的是,它同時也探討了子女的問題。讓我們設想有這麼個未來,能讓所有孩子都有機會過上有益的生活,那麼我們怎能愚蠢得不去審慎考慮父親的角色呢?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強化家庭的功能、減輕母親的負擔、促進兩性平等,更能幫我們的孩子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再沒有什麼比這還更重要的了。


本商品上架日期:2015年May14日Thursday.
評價
        快速尋找商品
 
輸入關鍵字尋找商品
        推薦給親友
 
推薦這個商品給親友
        商品通知狀態
通知父親重不重要?讓科學告訴你! 特價79折
更新時通知我
 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狗狗圖書有限公司
 23445 新北市永和區福和路200號2樓
 TEL:(886-2)29262805 FAX:(886-2)29249942
16160751 次瀏覽,自從 2006年February16日Thursday 
Best view Netscape Navigator5.0+ or Internet Exploer5.0+ by resolution 1024*768 pixels 
2006 © 稻田耕讀網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by  eReach.